类脑芯片中新型忆阻器(电阻式内存)与传统电阻的异同
在机器人环境认知与自主决策系统中,类脑芯片正通过模拟生物神经元的脉冲计算模式突破传统算力瓶颈。这一过程中,忆阻器作为具备记忆特性的电阻式元件,其阻值可随过往电流历史动态调整,天然适配突触权重存储与更新需求。而传统贴片电阻凭借纳秒级响应与±0.1%的精度稳定性,仍承担着神经膜电位基准校准等关键角色。平尚科技通过异质集成技术在单芯片上协同部署两类元件,使类脑芯片能效比提升百倍。
针对神经形态计算对器件物理特性的差异化需求,平尚科技在PS-NC系列类脑模组中实现三大技术融合:
忆阻器的仿生特性:
采用HfO₂/Ti叠层结构,通过氧空位迁移实现1kΩ–1MΩ连续阻态切换,精准模拟生物突触权重调节;
具备>10^8次擦写寿命与20ns脉冲响应,满足神经元千赫兹级放电频率需求;
传统电阻的基石作用:
镍铬合金薄膜电阻提供±5ppm/℃超低温漂,为神经元膜电位建立0.5V精准参考基准;
10mΩ–10MΩ宽阻值覆盖,确保突触电流积分电路线性度达99.8%;
三维混合集成架构:
忆阻器阵列与CMOS电阻层垂直堆叠,通过硅通孔(TSV)互联,使突触密度达4.1Gb/mm²(较平面设计提升8倍)。
为验证系统在复杂任务中的可靠性,平尚科技构建神经形态测试平台:
脉冲序列压力测试:连续输入10^12次宽度50ns的脉冲序列,记录忆阻器阻值漂移率;
温度梯度验证:在-40℃~125℃范围内扫描,监测基准电阻温漂对脉冲发放阈值的影响;
模式识别负载:运行卷积脉冲神经网络(SNN),实时追踪10万张图像识别中的能效比。
实测数据显示:
忆阻器阵列在10^12次脉冲后阻态波动≤±3%,功耗仅传统SRAM的1/100;
镍铬电阻在125℃高温下阻值变化<±0.02%,保障神经元发放频率误差<0.1%;
在机器人手势识别任务中,混合模组能效达36TOPS/W,较GPU方案提升3个数量级。
面向自主机器人的实时学习需求,平尚科技创新制造工艺:
原子层沉积(ALD)技术:在300℃低温下生长5nm均质HfO₂介质层,使忆阻器开关比>10^3;
激光微调电阻网络:通过飞秒激光修调实现±0.01%的电阻匹配精度,降低神经元电路偏移;
晶圆级神经测试:开发脉冲注入探针卡,单次测试完成百万个突触单元功能验证。
当安防机器人通过视觉脉冲流识别入侵者时,其类脑芯片中忆阻器阵列动态调整突触权重,而传统电阻构建的基准网络确保神经脉冲精确发放。平尚科技通过仿生器件创新、精密电阻筑基、异质集成突破的技术路径,在单芯片上融合记忆与精度双重特性,使每台机器人年均节省54度电耗,推动神经形态计算从实验室走向边缘智能终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