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003-5559 EN

新闻详情

当前位置: 首页>新闻中心>行业新闻
返回
列表

贴片电容核心技术原理

文章出处:行业新闻 网责任编辑: 东莞市平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阅读量: 发表时间:2025-11-05 17:43:19

贴片电容核心技术原理

贴片电容(尤其是 MLCC,多层陶瓷电容)的核心技术原理涉及材料科学、结构设计和电气性能优化。以下是其核心技术原理的详细解析:

贴片电容规格体积

1. 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

贴片电容(MLCC)由多层陶瓷介质和金属电极交替堆叠而成,通过烧结形成一体化结构。其核心原理基于 平行板电容器 的物理模型:

C=εrε0AdC=εrε0dA

C:电容量(F)

ε₀:真空介电常数(8.85×10⁻¹² F/m)

εᵣ:相对介电常数(由陶瓷材料决定)

A:电极有效面积(m²)

d:介质层厚度(m)

MLCC 的核心目标

提高容值:通过 高介电常数(εᵣ)材料 和 超薄介质层(d) 实现。

小型化:采用 多层堆叠技术(如 1000 层以上)增加有效面积(A)。

稳定性能:优化材料配方和工艺,降低温度、电压、频率对电容的影响。

2. 核心材料技术

1)介质材料

MLCC 的性能主要取决于陶瓷介质的材料体系,分为 Class 1 和 Class 2 两大类:

类别

代表型号

材料体系

特点

应用

Class 1

C0G (NP0)

钛酸镁(MgTiO₃)基

超低损耗(DF < 0.1%),温度稳定性(±30ppm/℃),εᵣ 低(20~100)

高频电路、RF 匹配、振荡器

Class 2

X7R/X5R

钛酸钡(BaTiO₃)基

εᵣ(1000~20000),但容值随温度/电压变化大(±15%~+22%/-82%)

电源去耦、滤波

Class 2(低端)

Y5V/Z5U

改性钛酸钡

εᵣ 极高(>20000),但稳定性差(容值随温度/电压剧烈下降)

低成本消费电子

2)电极材料

内电极

镍(Ni)电极:成本低,但高温下易氧化(需配合还原气氛烧结)。

铜(Cu)电极:导电性更好,ESR 更低,耐高温,但工艺复杂(需氮气保护烧结)。

端电极

通常为 Ag-Ni-Sn 三层结构,确保焊接可靠性和耐腐蚀性。

介质材料

3. 关键制造工艺

1)流延成型(Tape Casting)

将陶瓷粉体与有机溶剂混合,形成 薄层陶瓷生坯(厚度可低至 1μm)。

通过精密控制厚度,实现超薄介质层。

2)丝网印刷(Screen Printing)

在陶瓷生坯上印刷 金属电极(Ni/Cu),形成多层堆叠结构。

3)层压与切割(Lamination & Dicing)

多层生坯堆叠后热压成型,再切割成单个电容芯片。

4)高温烧结(Sintering)

 1300~1500°C 下烧结,使陶瓷致密化,形成高密度介电层。

BME(Base Metal Electrode)MLCC 需在 还原气氛(H₂/N₂) 中烧结,防止 Ni 电极氧化。

5)端电极处理

涂覆 Ag 导电层,再镀 Ni(防银迁移)和 Sn(增强焊接性)。

4. 核心技术挑战

1)直流偏压效应(DC Bias)

现象:高介电常数(Class 2)MLCC 在施加直流电压时,容值显著下降(如 50V 耐压电容在 25V 时容值可能下降 50%)。

原因:钛酸钡(BaTiO₃)的 铁电畴 在电场作用下极化饱和。

解决方案

优化材料配方(如掺杂 Sr/Ca)。

采用更薄介质层(<0.5μm)提高单位面积容值。

2)机械应力开裂

现象PCB 弯曲或热冲击导致 MLCC 内部裂纹,引发短路。

解决方案

选用柔性端电极结构。

优化 PCB 布局,避免应力集中区域。

3)高频损耗(ESR/ESL)

高频应用(如 5G/毫米波)要求超低 ESR 和 ESL:

采用 三端电容 或 低电感设计(如 0201/01005 封装)。

使用 C0G 材料 降低介质损耗。

5. 未来技术趋势

超高容小型化:通过 纳米粉体+超薄层压 技术实现 100μF 0402 封装。

高频低损耗:开发 新型微波介质陶瓷(如 Ba(Zn₁/₃Ta₂/₃)O₃)。

车规级高可靠性:铜电极(CME)+ 强化烧结工艺,满足 AEC-Q200 标准。

总结

贴片电容(MLCC)的核心技术围绕 高介电材料、超薄层压工艺、电极优化 展开,未来将继续向 小型化、高容值、高可靠性 发展。

首页首页 产品中心产品中心 关于我们关于我们 一键呼我一键呼我 backtop回顶